登入韩国的变体有多强,对于世界意味了什么?Omicron毒性并不弱
新冠疫情又传来了不好的消息,首先就是韩国出现了BA.2.12.1输入病例。这个毒株有多强?根据相关文章表示,奥密克戎BA.2.12.1变异株的传染性比奥密克戎毒株高约30%,甚至比传播速度最快的BA.2亚型毒株还要高20%左右。还有一个不好的消息就是奥密克戎的毒性并没有减弱,它和以往的德尔塔等新冠变异病毒的毒性差不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奥密克戎子变体对于世界来说又意味了什么呢?
随着我们进入大流行的第三年,病毒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异和变化。新冠病毒的主要变体是根据希腊字母命名的——Alpha、Beta、Delta,现在到了Omicron。如果这些基因测序中发现了更小的变化,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子变体,比如OmicronBA.1是取代Delta的主要变体。现在我们还出现了BA.2,它是BA.1的修改版本。而BA.2.12.1是Omicron变体BA.2的子变体。
随后的BA.4于2022年1月10日在南非测序的病例中首次被发现。该国也是第一个在2月26日发现BA.5的国家。世卫组织于4月中旬开始追踪BA.4和BA.5。它们是先前发现的子变体BA.1 和BA.2的补充。作为其进化的一部分,所有病毒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异,并具有与原始变体具有不同基因组成但具有共同起源的子变体。据世界卫生组织称,BA.4和BA.5正在推动南非新的COVID-19病例激增。
突变是病毒的一部分。病毒会发生变异以适应周围环境,并更有效地在宿主之间移动。突变可以导致病毒更好地逃避我们的免疫系统、治疗和疫苗。突变也可以帮助病毒获得更好地快速繁殖或更好地粘附在人体细胞表面的特征。但是多数的时候,病毒的进化或变异无助于它们发展出有利于发展的特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看到病毒突变似乎出现然后又消失了。
大家要知道所有的病毒都由遗传物质组成,它们可以由DNA或RNA组成,具体取决于基因组或病毒的类型。一旦病毒侵入宿主、人类或动物(通常是通过鼻腔),它就会与宿主的一个细胞结合。然后病毒的DNA或RNA渗入细胞,在那里复制自身,产生更多的病毒。然后这种新病毒离开细胞,寻找另一个细胞来感染。一旦病毒成功自我复制并劫持足够数量的细胞而不被你体内的抗体检测到,这就是你被感染的方式。
因为DNA和RNA具有不同的校正或“校对”机制,所以每隔一段时间,病毒在“翻译”遗传密码的过程中,一段代码会发生变化,并发生错误。突变就是这样发生的,而且发生得相当频繁。突变带来的变化通常很小,以至于不会显着改变病毒的工作方式。如果突变削弱了病毒在宿主中复制和生存的能力,病毒就会随着突变而消失。另一方面,如果突变使病毒具有生存优势,则该病毒可以增加其传播率和严重程度。
所以有些病毒的突变是危险的,特别是如果它们在逃避我们免疫系统的防御方面变得更好,或者如果它们可以克服我们可用的治疗或疫苗。比如,我们曾经有很多治疗流感的选择,但随着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它开始逃避这些治疗。现在,我们对治疗感染有效的疗法有限。也就是说,每年流感都会出现新的变种,而我们目前的疫苗可能还没有针对这些新变种进行开发。这就是您接种流感疫苗但仍会感染流感的原因之一。
我们如何识别新的变异新冠病毒呢——通过称为基因组测序的东西发现了新的变体。研究人员采集病毒的PCR测试样本并对病毒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该过程比典型的PCR测试更深入地研究该样本。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对SARS-CoV-2病毒基因组进行测序。这有助于我们监测COVID-19的演变过程,并确定新变体是否比旧变体更具传播性或传染性变体。
研究文章截图
新研究发现奥密克戎的毒性和以往的新冠病毒并没有什么差别此前曾有报道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 2 (SARS-CoV-2) 的B.1.1.529 (Omicron) 变体比其他SARS-CoV-2变体更具传染性,但严重程度较低。为了检验这一假设,研究人员比较超过130000名的患者的住院风险和死亡率。尽管与Omicron时期相比,前几波未调整的入院率和死亡率似乎更高,但在调整了各种人口统计数据、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评分和疫苗接种状态等混杂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不同时期的住院和死亡风险几乎相同。最后根据研究人员的分析表明,Omicron变体的内在严重性可能与以前的变体一样严重。
如果新发现的子变体它们的传染率真的比BA.2更高,那么对于世界来说这些奥密克戎子变体可能会带来新的感染浪潮,这样的话对世界来说又将是一次挑战。而随着感染人数的增加,又会增加新冠病毒变异的概率。不过病毒的这种变异也可能会导致其自身不具有进化优势从而消失。也可能会使病毒为了生存,慢慢的随着进化从而降低毒性。
总之现在的新冠疫苗和出门做好个人防护,依然是有效的防御手段。我们都希望疫情尽快结束,这样世界才能回到疫情之前的状态。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quqiwen.com/kxts/7726.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