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废水已经排海了,吃下核污染食品后果有多严重?
2011年3月,一场9级大地震以及后续的大海啸,给日本福岛核电站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引发了核泄漏。为了处理这次核泄漏,从那时起日本开始使用海水或是地下水来给核电站降温,这让福岛核电站快速攒了数百万吨核废水。2015年,东京电力公司就向日本渔业协会做出书面保证,坦然不会向海洋排放这些核废水。
打脸不要太快,签署保证8年后,东京电力公司发现存储核废水的储存罐不够用了,于是就在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开始向海洋里排放核废水。整个废水排海的过程至少要持续30年。
2-3年后我国海域就会受到污染,4-5年便可覆盖整个北太平洋,10年后将蔓延至全球海域。有句老话: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如果把海洋看作是一锅粥的话,那么日本现在的做法无异于就是往粥里倒老鼠屎。那么这锅“粥”里的东西还能吃吗?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吃一直都是人们特别关注的事情。可面对日本的一意孤行,不少人决定以后不吃海鲜了。
的确,日本往海里倒核废水,首先被污染的就是海洋,海洋中的生物将暴露在核辐射下。自福岛核事故以来,日本政府和国际科学界一直在进行鱼类核辐射监测和研究,以评估鱼类的安全性。
早在2023年5月份的时候,一份检测报告显示,福岛核电站港湾内捕获的鱼类,体内的放射性元素铯严重超标,是日本法定标准的180倍。
可以肯定的是,日本近海的海鲜是不能吃了。针对日本的做法,我国已经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了。而且以后这个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对于日本的食物都会进行严格查验,加大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力度。
至于还能不能放心吃海鲜?目前看来还是没多大问题的。一方面是日本的核废水进入我国海域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国的海域还是安全的。另一方是国家会为我们把关,坚决不让含有辐射的食品流入我国。最后我国的水产品自给自足率比较高,不太依赖进口,2022年,中国占日本海鲜出口的22.5%,从今年7月份的数据看,进口日本水产总额同比减少28.5%,环比下降33.7%。
那么如果吃了受到核污染的食物会怎么样呢?
首先是癌症。摄入大量含放射性物质的食品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特别是甲状腺癌和消化系统癌症。碘-131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可能在甲状腺中富集,增加甲状腺癌的风险。这次福岛核电站的泄漏事件,就导致福岛地区儿童和青少年的甲状腺癌患病率上升得较为显著。
其次是生殖和遗传影响。高剂量的辐射可能对生殖细胞产生损害,导致遗传变异或生殖能力受损。这可能对后代健康产生影响。
然后是免疫系统抑制。长期食用放射性食物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身体对疾病和感染的抵抗力降低。
最后是器官受损。放射性物质可能对某些器官,特别是骨髓、甲状腺、肺部等造成伤害。
最后要着重说一下的就是盐。盐,作为家家户户必备的调味品,每次有灾前都会爆发一波抢盐风波。2003年非典囤盐、2008年汶川地震囤盐、2011年日本大地震囤盐、2020年新冠囤盐,可问题是我们不缺盐啊!我国年产盐1000万吨,其中井矿盐占比95%、湖盐占比4%、海盐占比1%。所以日本这次排放核污水,对于我国的盐业影响并不大,千万不要囤盐了,有那钱买点粮食、蔬菜、肉类不香吗?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页尾部广告(手机) |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wzwt58@qq.com。本站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本文地址:https://www.quqiwen.com/kxts/25419.html
相关文章